北京

2017-09-04

北京概况

北京简况

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,全国的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。北京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,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中国四大古都之 一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,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00余年的建都史孕育了故宫、天坛、颐和园、圆明园等众多名胜古迹。北京既是中华民族远 古祖先的故乡之一,也是世界人类的发祥地之一。70万年前 ,“北京人”便居住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,北京的文化史从此开端。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,公元前1045年北京地区成为西 周燕国的都城,开启了北京为城的历史。公元1153年,金朝定都中都,自此北京开始成为国家首都 — 全国的政治中心。此后的元、明、清三代也将都城设在了北京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古都北京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。按照“人文北京,科技 北京,绿色北京”的战略部署,北京城市的发展目标为“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”。

地理位置

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北部,北靠燕山,东部毗邻天津市,其余均与河北省交界,全市土地面积16410.54平方公里。北京西部的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与北部 的燕山山脉的军都山,在南口关沟相交,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,人们称之为“北京湾”。诚如古人所言:“幽州之地,左环沧海,右拥太行,北枕居 庸,南襟河济,诚天府之国。”

地形地貌

北京地势西北高耸,东南低缓。西部、北部和东北部是连绵不断的群山,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。地形以山地为主,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62%,东灵 山为境内最高峰,海拔 2303米。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东共有五大水系,分别为拒马河水系、永定河水系、北运河水系、潮白河水系、蓟运河水系。

自然气候

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,夏季高温多雨,冬季寒冷干燥,春、秋短促。年平均气温为11℃至14℃。年降水量四分之三出现在夏季,七八月尤为集中。

时区

北京位于东8区,比零时区的伦敦早8小时。当北京旭日东升、阳光普照时,万里之遥的伦敦刚刚进入万籁俱寂的子夜时分。中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8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,称为“北京时间”。

行政辖区

北京市下辖东城、西城、朝阳、海淀、丰台、石景山、门头沟、房山、通州、顺义、大兴、昌平、平谷、怀柔、密云和延庆16个市辖区。通州区为北京市的城市副中心。

人口数量

随着北京市经济结构深入调整,疏解非首都功能、构建“高精尖”的经济结构,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减少。2016年末,北京市常住人口2172.9万 人,比上年末增加2.4万人,增长0.1%;增量比上年减少16.5万人,增速比上年回落0.8个百分点,常住人口增量、增速实现“双下降”。按照《京津 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,到2020年,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 万人以内。

民族宗教

北京市是中国第一个齐聚56个民族的城市。除汉族外,排在前五位的是满族、回族、蒙古族、朝鲜族和土家族。作为多民族聚居之都,北京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 文化,是中国多民族大融合的典型代表。佛教、道教、伊斯兰教、天主教和基督教在这里和谐相处,对北京的历史、文化、艺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

市树市花

国槐与侧柏并称为北京市树,在北京有悠久的栽培历史,是北京古老文明的象征,是北京地区森林植被的主要树种之一。国槐喜光、抗旱、抗高温、耐盐碱、耐土壤 密实、耐城市土壤多夹杂物的高度适应的生态特性,最能反映和代表北京城区的气象、土壤特征。国槐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行道树,被誉为“行道树之王”。侧柏为中 国特有树种,常绿乔木,耐寒耐旱,有芳香,寿命长,在北京的皇家园林、宫殿院落和坛庙中,占据着突出的位置。在古典园林中的大片苍翠的古柏,衬托出皇家园 林和千年古刹的庄严、肃穆、优美与秀丽,它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,成为历史名城北京的一幅映象。北京的市花为月季和菊花。月季花又称“月月 红”,为中国原产品种,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,在世界上被誉为“花中皇后”,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。菊和兰、梅、竹一起以其各自独具特色的花、姿、色、韵,被 称为“花中四君子”。菊花姿色俱佳,原产于中国,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。而北京传统艺菊的水平也很高,并且傲霜凌寒不凋,具有北京人的性格,因此北 京把菊花选定为市花。

官方语言

北京的官方语言为普通话。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,又称国语、华语。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,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,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,是 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、澳门、台湾、海外华人聚居区的共通语文,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,并作为官方、教学、媒体等的标准语。

北京文化

文化北京

北京这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,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,又具有开放创新的现代文化气质。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、种类繁多的博物馆和展览馆、 异彩纷呈的舞台文化、与时俱进的图书文化、激情澎湃的户外休闲文化……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每天都在北京的舞台上上演,彰显着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迷人的文 化魅力。

非物质文化遗产

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古都,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,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,而且保留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涵盖了美术、传统手工技艺、游艺与 竞技、戏剧、曲艺、音乐、舞蹈、口头文化、传统医药、民俗等多个类别。目前,北京拥有京剧、昆曲两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,智化寺京音乐、京西太平鼓等13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北京宫毯、曹氏风筝等200余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博物馆文化

北京的博物馆,就数量和规模而言,在中国是属第一的。如今,北京地区的注册博物馆数量达到176家,在全球大城市中居第二位,仅次于伦敦,被誉为“东方博 物馆之城”。在北京,有许多“国”字头的博物馆,如中国国家博物馆、中国电影博物馆、中国地质博物馆等,至于“京”字号的博物馆更是数不胜数,虽大小不 一,但内容丰富,对于增长知识、普及文化、陶冶性情的作用很大。“京”字头最大的首都博物馆,藏品之多、规模之大、建筑之宏伟,闻名中国。

舞台文化

来自全世界的顶尖院团的经典作品和创新剧目展演,极富中国特色的各类本土演出,分布在北京四面八方的小剧场展示中国新生代创作力量,各种主题的戏剧文化 节、戏剧舞蹈演出季、地方艺术展演在北京遍地开花……所有这一切,构成了北京异彩纷呈的舞台文化。北京是文化名城,精彩的演出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,使北 京更像一座开放的世界舞台,演艺事业呈现着蓬勃的生机。

书香北京

北京是读书人的天堂。历史悠久的藏书楼、设施现代化的图书馆、各类国家级出版机构、国内最大规模的图书交易市场、新华书店总店和大型图书销售网站的总部汇 聚于此。中国国际图书交易会、版权贸易交易会、图书出版交易洽谈会、春秋两季的北京地坛书市、遍布各大庙会的新春书市以及一年当中不定期举办的各类读书交 流活动,使北京时时刻刻浸润着书香气息。

户外音乐节

在北京举办的户外音乐节是音乐人与音乐爱好者共同享受音乐、为音乐狂欢的节日。最美的季节、开阔的场地、强劲的音乐、疯狂的乐迷成为北京户外音乐节的标志,迷笛音乐节、长阳音乐节、草莓音乐节、摩登天空音乐节等已成为北京户外音乐节的品牌。

北京旅游

故宫

故宫即紫禁城,坐落在城市中轴线的中心位置,喻示了皇权的中心地位。故宫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,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(1406-1420年),占地72万平方米,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,先后有24位皇帝住在这里统治中国。

故宫集中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,布局严谨,秩序井然,寸砖片瓦皆遵循封建等级礼制。故宫的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,殿宇9000余间,以北京城的中轴线为轴心对称而建,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。

外朝以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,是皇帝举行重大朝会的地方。太和殿俗称金銮殿,殿高36米,宽63米,整座宫殿坐落在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, 是故宫内的第一大殿。太和殿前设有广场,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。内廷以乾清宫、交泰殿、坤宁宫为中心,统称后三宫,两侧排列的东、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和生 活的地方。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,殿内设宝座,是明清两代皇帝平日处理政事的地方,宫中高高悬挂的“正大光明”匾额,是封建帝王自省的警语,匾额后是清代帝 王藏匿继位遗诏的地方。

故宫四周建有10米高的城墙,城外修建了52米宽的护城河,城垣四隅的角楼与城垣、城门楼及护城河构成了皇宫的防卫设施系统。

故宫除了作为明清帝王的宫殿外,也是一座举世瞩目的综合性博物馆,珍藏有百余万件珍贵文物,很多是绝无仅有的无价之宝,收藏数量占中国文物总量的六分之一,是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,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。

天坛

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、求雨和祈求丰年的专用祭坛,总面积273万平方米,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、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。天坛与故宫同时修建,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,南有圜丘坛、皇穹宇,北有祈年殿、皇乾殿,由一条甬道—丹陛桥将两组建筑连接起来。

天坛从整体建筑布局到每一个细节处理都强调了“天”。天坛的外坛墙,最南的围墙呈方形象征地,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形象征天,代表着中国古代“天圆地方”的思 想。在建筑色彩上,大量使用蓝色琉璃瓦,象征天空的颜色。此外,天坛在设计时还巧妙运用了声学原理,使三音石、回音壁等呈现神奇的传音现象。每当皇帝在天 坛祭天、求雨、祈祷丰年时,他的声音都能通过回音来达到“已达天听”的效果。

自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起始,天坛作为皇帝祭祀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490年,共有23位皇帝亲御天坛,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,虔诚祭祀。

长城

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。从春秋战国到明末的2000多年间,有十几个朝代都修建过长城。长城不仅是古代最雄伟的军事防御工程,也是世界上最非凡、 最伟大的古老建筑之一。中国历代长城分布在中国15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,总长度为2.1万公里,共有各类长城遗产43721处。北京现存历代长城总长度 约为600公里,主要为明代修建,分布在门头沟区、昌平区、平谷区、怀柔区以及密云区、延庆区。北京段长城整体呈半环状,由461段墙体、1742座单体 建筑、147处关堡等共同组成。目前,北京段长城对游客开放的有5段,包括八达岭长城、居庸关长城、慕田峪长城、司马台长城和黄花城水长城。

明十三陵

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,位于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。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,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、 献陵、景陵、裕陵、茂陵、泰陵、康陵、永陵、昭陵、定陵、庆陵、德陵、思陵,故称十三陵。陵寝建筑具有规模宏大、体系完备和保存较为完整的特点。陵内埋葬 有13位皇帝、23位皇后、2位太子和30余名嫔妃。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,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。

明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,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、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,追求形同“天造地设”的完美境界,用以体现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观点。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,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。

颐和园

颐和园有着“皇家园林博物馆”的美誉,她既是康乾盛世时期形成于北京西郊的“三山五园”中仅存的一座,也是世界上造景最丰富、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。

颐和园原名清漪园,始建于1750年,总面积290余万平方米,是清朝皇家避暑、游览、做寿的私家花园,也是中国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,被称为“夏宫”。整座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,配置了殿、堂、楼、阁、廊、亭等各类精致建筑,构思巧妙。

颐和园之所以能够冠绝清代园林,不仅在于其金碧辉煌、恢弘雄伟的建筑艺术特色,更在于隐匿其中的浓郁的皇家文化氛围。颐和园中的电灯、西洋乐器和典藏汽车 见证了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女人对时尚的敏锐和热爱;遍布于颐和园角角落落的福寿象征物,更是清代帝王追求身体康泰、社会稳定、国家长治久安最外露的表征;颐 和园中的皇家御宴、百搭的建筑装饰、巧妙的植物景观搭配更凸显了一代皇家园林的“精致一面”……可以说,只有走遍颐和园才能真正理解北京的皇家文化内涵。

雍和宫

雍和宫曾是清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,取名“贝勒府”,后升为“雍亲王府”。雍正即位后,将这里改为自己的行宫,正式赐名“雍和宫”。清乾隆九年(1744 年),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,开始了它皇家第一寺庙的历史。雍和宫具有将汉、满、蒙、藏等多种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,是规模最大、保存最 完好的喇嘛教黄教寺院。

北海

北海原是辽、金、元代的离宫,明、清辟为帝王御苑,迄今有1000余年的历史,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、保存最完整、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。北 海以神话中“一池三仙山”的构思布局,开阔的水面象征太液池、琼华岛象征蓬莱山、团城和犀山台象征瀛洲山和方丈山,岛上67米高的藏式白塔为全园的布局中 心和标志。北海继承了中国历代造园传统,既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,又有江南园林的婉约多姿,同时还并蓄了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和宗教寺庙的庄严肃穆。